何红舟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主持人、教授
艺术历程

童年的回忆
何红舟的童年有些时间是在他父亲的办公室里度过的。何红舟的父亲在企业里组织宣传工作,一些同事从事的是美术工作。看着他们在工作室里画画,画好的宣传画挂 在大礼堂里,觉得很神奇,他自己也渐渐开始学习起来。到了快上初中的时候,他开始正儿八经地临摹一些小画册,画些素描。

3次报考川美附中
回忆起考四川美术学院附中的经历,何红舟显得有些激动。“我一共考了3次,一年一次花了三年的时间。那个时候初中班主任瞧我喜欢画画,告诉我应该去考四川美 术学院附中。初二的时候我就去报考,结果没报上,招生办的老师看到我的画稿,告诉我说应该多通过写生画素描,而不能仅仅靠临摹。当年父亲帮我到处找老师,找到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的任义伯老师,教了我半年时间,但是那个时候因为还要上文化课,也就是业余的时间来学习,再去考也没考上。等到我初中毕业以后待业在家,我决定非要考上不可。我成天跟着任义伯老师在博物馆里学习,他们当时在进行雕塑创作,我也一同与他们这些老师以及他们的子女一起交流,学习到了所谓的‘科班学习方法’。这一次终于如愿考上了!”
这段经历让他加深了对绘画的认识,对造型能力的理解也更深刻,同时来之不易的科班教育让他对绘画的兴趣格外浓厚,为之后的艺术道路铺上了正轨。
“如果说我父亲的那些同事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任义伯就是正式带我走向绘画的人。正因为他是搞雕塑的,让我对体积、对空间的表达欲望非常强烈,尤其是对西方造 型观念的认同。任老师用非常严谨的态度辅导我,让我慢慢揣摩。”当然之后的成长更是离不开附中、大学的很多老师。像从本科到研究生对他影响至深的胡振宇老 师,全山石老师虽然并没有直接授课于他,但是他从与全老师的聊天中,潜移默化地带给他很多影响,还有蔡亮老师说的一句话:“要从大画中锻炼自己。”就这一 句话,为后来的绘画取向提供了一种思路,包括与现在画历史画都是一脉相承。

人物画要表现对人的关怀
何红舟认为表现世界的同时就是在表现人自身,所以他常常以画人物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情绪。画人很难,不仅仅表现在技巧上的挑战,更是在于人的“丰富性”,人的 表情、肢体语言、思想深度等等都是吸引作者本身和观者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何红舟总是觉得自己画得不够好,想要不断地去画,不断地去挑战一个新的高度,企盼使前人的高度得以传承。
何红舟是希望能够通过画人物画带来对人的关怀,这种一种真切的感觉,而非撕裂 人的伤口或只是成为一种口号。人物丰满的表情通过手法技艺、审美高度得到统一的呈现,一种生活的积淀得以延续。虽然一张画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和辨别画作好 坏的人的知识框架也有关系,但是“对人的关怀是永恒的”。

历史画的创作困惑
除了画肖像,近些年何老师更是注重历史画的创作,尤其是一些历史性大场面。一进画室就能看到两张未完成的大作,历史情形砰然出现。“我们这代人的教育方式就 强调要为完成一张大的画作作准备,所以口、鼻、耳还有肢体语言等等都好像是作为一个个零件来表现人物。文艺复兴时期,历史画是展示和衡量画家才能的手段, 而我也正是喜欢它的综合性:综合绘画技巧、修养、风格、手法、色彩应用,不仅能够让你关注曾经发生的,让你拓展知识,而且正是这样的难度让我要去挑战、去 尝试。当然目前历史画的创作无不和我国重视历史回顾、倡导民族文化以及投入有关系。”
然而对于画历史画,何老师也常 常困惑不已。历史画曾在艺术史上达到过很高的高度,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似乎是过时的,艺术的独立性又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的评判标准,然而 国家对艺术家的要求会淡化这种独立性,同时由于历史画的创作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充实,完成一幅历史画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其他好几件作品,并有可能因此而在 绘画中迷失,实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且会得不偿失。不过,何红舟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对历史场景的控制来把握一些内在、具体的命题,如此可能会更有意思些。

绘画的纯粹性赖于它的生命所在
谈到历史画的现实问题,不得不谈到艺术的纯粹。纯粹就是要抽离掉不相关的东西,牵扯的面很广。何老师认为绘画的纯粹性仅仅是与摄影、文学相区别的一种点线面 的存在,尽管拓进了绘画艺术的本体可能达到的深度,但未免狭窄化。这种纯粹就是要把艺术家这个人本身从环境中抽离掉,但这往往不可能,艺术家肯定会与生活所紧密联系,“需要有一方天地,一方活下去的天地,才能让绘画活下去。不仅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眷恋,还在于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考虑到绘画的生命所在,绘画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综合情感、思考、生活而获得好的态度”。

后记
1984年何红舟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他对油画系的感 情也很深刻,他总是说我们这个专业的成才周期往往比其他艺术形式更长一些,需要的功夫也要过硬一些。一定要首先热爱这个专业,才会毫不后悔地一头扎下去, 即使会遇到困难种种,但相信会有被认可的一天。还是用何老师自己的语言总结:“画画,有点痛,有点快乐,值得追求。”
人物物品

《古琴手》
作者:何红舟 创作年代:2015 尺寸:160*80cm 材质:布面油画

西迁途中的林风眠 2014 200x200cm 何红舟

桥上的风景 235x195cm 2014 何红舟

《启航》550X270CM 2009 何红舟 黄发祥

代课教师 2013年 180x100cm

夏露 150x150cm 2012

张莉 150x150cm 2012

彝女 145x145cm 1993

学生 200x110cm 2011

小谢 60x50cm 2010

小杜 200x110cm 2011

相伴 2003年 145x145cm

午后 150x150 2003

热土 180x90 2004

秋晨 200x110cm 布面油画 2014何红舟

孟媛180X100CM 2010

女大学生 200x110cm 2011

萌萌 2013 200x110cm

假日
作者:何红舟 作品分类:油画 创作年代:2006 尺寸:100*100cm 材质:布面

胡原君 200x110cm 2012

何红舟 惑 190x150 2006年

海哥 80x60cm 2010

哈萨克小伙子80×80cm2008

独立 160x80 2007

大学生 200x110cm 2011

毕业生160X80CM 2010

《启航》素材160x50cm 2008

《启航》素材60x50cm 2008
孙景刚评何红舟:“ 蜀道”之难
写实绘画在今天之难,难在有太多可以比较的参照。比较当代艺术的其他门类,它的标准太明晰,限制也太多,且不论我们熟知的经典高悬在博物馆的殿堂之上,这是一把被观众随时用来丈量画家的尺子,还有更加 “写实”的摄影术,时时提醒着画家,如何在图像时代让绘画有自身的领域,同时又赋予新意。与红舟同龄的画家,大都在写实这条路上开始艺术的启蒙,而能留下来,并在此领域里有成就者却寥寥无几。因为难,因为太难,即便穷尽一生,也未必能有所建树。红舟却偏偏选择了这样一条路,一条类似于“蜀道”的艰难之路。
在红舟从艺的道路上,有太多可以选择的路径。凭着四川人对时风的敏感,也凭着他那出色的手艺,本可步履轻松得多,成名时节早得多,可他偏偏选择这费时、费力的写实绘画,又是那种一眼看去最平凡,最不容易出新的方式方法。这种平实之中的华彩,当年只有维拉斯贵支能够做到。这样的艺途,说它堪比“蜀道”是不为过的。
红舟给我的短信里说到自己会这样说:“我不是一个很生动的人,画也受牵连……”他总是这样,无论在什么人面前,总把姿态放得很低。这种来之骨髓里的谦虚和诚恳,以至于他在面对自己的画作时总有一点诚惶诚恐。因此我从来没有看到他得意忘形的样子。即便在他亮出画作,引来同道发自内心喝彩的时候,他也会笑眯眯地把你推开,好像那画中依然有太多的“羞涩之处”会被你看出。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他接受褒奖的特殊方式,也是他对自己“煎熬”出的东西短暂地认可。
怎样才是一个生动的人?一个很生动的人?红舟心里知道,并且对此耿耿于心。因为,他认定自己“不生动”也罢了,可是“画也受牵连”,他便放不下。是不是因为此,他选择的朋友个个都是活灵活现的生动之人,如常青、小冬。只有他们纠缠在一道“舌战”时,我们才看到红舟的另外一面,那种在“防御”之中的机智和幽默,甚至有几分“小坏”;也是不是因为此,他并没有把自己高超的写实能力变为精雕细刻的描画,而是毫不掩饰的用自己的画笔和态度表达着对维拉斯贵支、哈尔斯这类画家的敬意,并且无论世风如何变化,他坚定的以自己的画笔和行为去实现他对绘画的理解。
仅就一般的说法,画一定是画家性格和阅历的综合体现。那么,红舟认定自己“不生动”,却偏偏向往形意潇洒的绘画,便陷入一种“自寻烦恼”的矛盾之中。这是红舟自己给自己下的结论,也会引导我们以这样的“先见”来审视他的人和画。
生活里的红舟不是那种霸气十足的人。在他的家中,父亲过世之后,除了他,全是女人——他的妈妈和妻女。他得用大半的心思来尽孝道,夫职和父爱。对待朋友和同事他谦和礼让,聚会的场面上总是甘当“配角”,从不抢他人的“戏份儿”,对待学生他也是有求必应,几近那种没有脾气的“好好先生”……日常生活让他不知不觉地多了一份细心的体察和做事为人的周到。其实这是画家的福分,尤其是那些偏爱“笔意”的画家的福分,因为在那纵横驰骋的挥洒中,不知不觉地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细致。这种细致,不雕琢、不刻意,是一种来自于心的体悟和日常习性的指使。
红舟是那种暗地里使劲的人,甚至有点“举轻若重”。面对画布的时候,他总是紧锁着眉头,绝不会有情不自禁吟唱的时候,也看不到他开怀大笑的瞬间。他的画里展示给我们的洒脱,应该是他呕心沥血而得到的结果,他把过程中反复煎熬、千迴百折的艰辛通通留在了观者的视线背后。
1985年我在赵无极学习班时,曾问过一个很幼稚的问题:马蒂斯画画时应该是很轻松的 ?赵先生回答我:不,他是把愉快留给观众的画家。多年后我才懂得作为一个好画家的道理,明白“六法”之中的“惨淡经营”之说,还有那句“呕心沥血”成语的含义。
画家的“难”,只有画画的人知道。哪怕是形意潇洒的画家,在他作画时心无旁骛,信手挥写的背后,仍然有画外的潜心研习和日复一日地苦修。红舟当是这样的画家。他的喜悦,应该是在他的画配上外框,挂上墙面的霎那,霎那之后又是无休止地内心纠结,一如他所自嘲的“画不好”,然后便是下一个轮回。
红舟有原则,也偶有脾气,但更多的时候他是温良与谦让。他在酒桌上难得的“豪饮”,一定是遇到了知己,满脸赤红的他会忘了平时的内敛。创作一张大画会让他减去十几斤的体重,这样的情景或许只有与他合作的老友才知道,也只有他的老友才能从他客客气气的处世方式中,知道他也会因为画到深处,将自己遭遇的不顺和内心的烦恼“迁怒于人”。其实,这样的时候,红舟是个很生动的人,他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流露出他性格中的另一面。
红舟身上没有那种大而无当的习性,他的性格不能用“豪迈”一词来形容,画也不是 “肝脑涂地”般地壮烈。他不是那种平时显山露水的人,却能在关键时刻堪以重任。大凡学校里有重要的绘画定件,他总是不二人选。只要有他在,多重要的国家定件便有了八成的保险。正像那两幅《启航》的历史画,都可谓是“受命之作”。每当这样的时候,许江“老板”定会想起能“横刀立马”的何红舟来。是的,没有了赵云,谁能堪当诸葛孔明的“抱负”。
刘备的五虎将里,赵云不是戏份与传奇最多的人,但他驰骋在百万军中单骑救阿斗的故事却是最精彩的传奇。我觉得红舟向往的,是那种内敛的潇洒和生动,是那种赵云式的风采。
说道这里,我觉得红舟的人与画并没有互相悖行,相反他是如此诚实地将自己性格中的多重性呈现在画布上,并老老实实地叙述……
红舟经常调侃自己,“除了画人物,别的不会画”。实际上在今天的绘画格局中,人物最难画。首先,因为在西画的领域里,人物画的成就实在难以超越,其次,因为人的具体性,以及身份的指向很容易落入写实主义的“叙事”陷阱,同时还面临着摄影的挑战。因此,西方近现代关于绘画本体的探索大都避开人物画。红舟深知美术史,深知面对这一命题的困境。
相悖的是,往往困境之时,便有希望所在。20世纪,几位让中国画界心跳的画家,都恰恰是逆流而行的人物画家。在中国,人物和主题性的绘画已有百年的历史,但较之西画的高度也仅仅是开始。因此红舟的选择和定位,是建立在对自己、对国情的深刻了解之上,同时他坚信写实绘画仍然有很多的可能性。
红舟绘画的题材多半是肖像和人体。这个题材从他1988年毕业创作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这样一个看似狭窄的领域里,他有自己认定的抱负。他的画有情节,但决不止步在写实性的叙事上,而更多的是借此题材表达他对油画语言的理解,以及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状态看法。
红舟的画十分在意笔下对象的精准,同时警惕着由于过度精确滑向描摹的边缘。因此,他画中的形态,从不流于小笔的精雕细琢,哪怕是刻画的再精致,也是用大笔“带”出形的精准,是在“绘”的过程中,用笔“带”出来的洒脱,并在寻求形态和笔锋双双饱满的建构之中,达到他心中对绘画界定的高度。这样的画是最难的。好像董其昌、也好像王蒙的绘画,不险峻,不张扬,也不靠奇山怪石、奇葩异草的烘衬,而是以温厚内敛的笔墨学养,诠释着对绘画的理解;也像魏晋时的小楷,平和,醇厚,有节制。这真是艺术中的高难境界。
其实画家所关心的始终是怎么画,怎样描绘被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展示着他是如何看,看见了什么。在绘画史的链系中,画家一方面传承着观看和表现的惯性,另一方面志在冲破这种习惯,而寻求一种新的可能。因此,从专业的角度上说,画家内心深处的话,是对其他画家说的,是对美术史说的。
或许,学问之道,不一定非得是另辟天地,传承演化,也同样重要。艺术研究,不一定得回回更换话题。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得知道,怎样的话题有可能既承接上文的脉系,又有下回分解的可能。我们能不能对一个古老的话题“接着说”?又如何演绎出新的解释?所以,红舟的绘画之难,难在不紧要出色地把握传统绘画的精髓,更难在如何“用活”这一传统,使之活在今天的文化语境里 。
写到这里,我在想,生活里怎样才是一个生动的人?有血有肉的人?又如何用好与生俱来的性情品质,并将它化为笔中词汇铺写到画布上?“生动”是因为有具体和实在的内容,并且充满矛盾的对立和挣扎痕迹,以此凝结成的故事,才能让人凝眸关照。红舟不是那种能在人群中振臂一呼引来关注的人,但你如细细打量、揣摩,你一定觉得他的生动另有天地。也像你看他的画,你得定下心来,公平和气地审视,不应过分挑剔它是否新奇,是否惊艳,仅他画中所涉及的问题,将要面对的困难,以及他对写实绘画如何出新所做出的姿态,想想看,在我们这个躁动的艺术领域里,有多少人甘于在僻静的一隅,攀行这绘画之中的“蜀道”呢。
孙景刚2009年11月9日
人体作品

小憩的模特儿 110x110cm 2010年

秋实 150x110cm 2011

女人体背影 2006 140x100cm

女人体 160x80cm 2004

双人体

盛夏时节

课堂模特

春光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油画风景

远眺

雨中的卑尔根港

雨后黄昏

万松岭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斯德哥尔摩老街

斯德哥尔摩街景

弗洛伦萨金桥

北欧小村

风景1

风景2

风景3
素描风景

拉卜楞寺速写

拉卜楞寺速写2

拉卜楞寺速写3

拉卜楞寺速写4

何红舟
1964年生于成都
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7月毕业留附中任教。1995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1999年起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2007至今任教于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现为该工作室主持人、教授。
如何选择院校
不浪费1分上大学
想让孩子自由创
想,做懂得美的人?
来杭州心桥画室,即刻大胆绘所想!
▼▼▼







杭州心桥画室专业美术培训
扫码关注

“杭州心桥画室”扫码查看

杭州心桥画室网站扫码查看

杭州心桥画室小程序

杭州心桥画室
杭州市区专业画室
画室位于
杭州市上城区复兴南街357号
网站:http://www.zgmyq.com
电话:15158000261
QQ:123332278 149085909
微信:zhang135star
微信公众号:zgmyq--art